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 公 告 (第4号)
首先,将我国民间借贷的最高利率规定为不超过银行利率的4倍,是很不科学的。
问题是如何因势利导,推动改革向实质方面突破,而不是仅仅停留于一种口号。为什么城乡收入差距过大?关键在于农民土地产权体系中某些权利的缺失。
底下越民粹以后,上面的权贵也更厉害,甚至专权。第三个问题,怎么样按照包容性的思维推进改革?今年,我在上海发表了《包容性体制创新论》,引起媒体关注,台湾报纸和香港有关通讯社作了报道。那篇文章讲了三个大屋顶。应该为民资提供进入垄断行业的机会,同时我们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也需要改革,这涉及到分红权和收益权的问题。第二个问题,如何防止和克服权贵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倾向?权贵主义和民粹主义,这两种倾向在中国都有,有些领域可能表现得比较突出。
我这里提出来供大家思考的是,在目前的体制下,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,如何协调上述三个群体的利益?在我看来,三部分都是你的人,穷人是你的,中产阶层是你的,富人也不能说不是你执政党服务的公民吧?因此,怎么兼顾这三方面的群体利益?现在情况非常复杂,这三个方面都得罩住才行这是说,发国债支持的是政府投资,减税支持的是企业投资。三是垄断行业经营权制度问题。
问题是,我们主要提防什么,对此要有一个比较清醒的头脑。要尽可能减少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破坏,必要时应采取壮士断腕的举措。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八年难产,中国改革史将怎样写?写出来会不会有些尴尬?大家不妨想一想。有四个支柱,产权界定要清楚,产权配置要合理,产权交易价格要科学,产权保护要落到实处。
根据我对垄断性行业投资结构的分析,产权结构多元化和平等竞争问题并没有实现。尤其是新阶段的改革,就其深度和广度来说,更是13亿人自己的事业。
更值得深思的是,部门利益为什么打不破?恐怕有更高层的问题。二是要解决资源产权制度问题。首先是探矿权和采矿权转让的价格较低。改到深处,就需要自己砍自己的手,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。
从中国的土地征地就可以看出来,征地矛盾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是产权未能到位。这个问题要是不解决的话,改革还可能处于胶着状态。例如,收入分配改革方案,有些部门不赞成就缩回来了。这种情况对政策的制定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。
问题是如何因势利导,推动改革向实质方面突破,而不是仅仅停留于一种口号。为什么城乡收入差距过大?关键在于农民土地产权体系中某些权利的缺失。
底下越民粹以后,上面的权贵也更厉害,甚至专权。第三个问题,怎么样按照包容性的思维推进改革?今年,我在上海发表了《包容性体制创新论》,引起媒体关注,台湾报纸和香港有关通讯社作了报道。
那篇文章讲了三个大屋顶。应该为民资提供进入垄断行业的机会,同时我们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也需要改革,这涉及到分红权和收益权的问题。第二个问题,如何防止和克服权贵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倾向?权贵主义和民粹主义,这两种倾向在中国都有,有些领域可能表现得比较突出。我这里提出来供大家思考的是,在目前的体制下,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,如何协调上述三个群体的利益?在我看来,三部分都是你的人,穷人是你的,中产阶层是你的,富人也不能说不是你执政党服务的公民吧?因此,怎么兼顾这三方面的群体利益?现在情况非常复杂,这三个方面都得罩住才行这是说,发国债支持的是政府投资,减税支持的是企业投资。另外还有两类产业政府要投资,一是高新技术产业,二是支柱产业。
所以相比而言,企业家比政府官员更懂得市场。很多专家、学者也附和这种声音,说通货膨胀是农产品涨价带动的。
如果在公共产品、公共服务领域、国家安全领域或者自然垄断领域,行政手段肯定比市场手段有效。当某种商品要素短缺的时候,它一定会涨价,市场要素过剩的时候,它一定会降价。
政府投资是可以保就业,而企业投资也一样可创造税收、创造就业。由此我有三点思考:第一点思考,如果让企业家主导调结构,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开一般竞争性商品的价格,让价格反映需求。
第二,企业家比政府官员更关注市场吗?这个可以肯定。按照政府这四项职能,政府投资的领域很清楚,而且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决定也早就说了,是三大行业,两类企业。一种是工业产品(生产一台冰箱),价格也是一千元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按现在统计局的解释是农产品带动的,说农产品涨了20%,农业品涨10%,农产品是3月份涨价,工业品是7月份才涨。
一个物价涨了,另一个物价降了,总物价水平不变,不叫通胀。政府对这个问题清楚了吗?我想并不是很清楚。
通胀就是农产品(粮食)也涨,工业品(冰箱)也涨,都涨了。第三是公共产品、公共服务行业。
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,我在这里要澄清一下,比如说前两年,我们的CPI接近5%,超过4%。这个前提成立吗?恐怕也不成立。
如非典时期,我们的政府调控非常有效。所以中央强调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。所以十八大报告提出来,要完善需求结构,优化产业结构。第二点思考,既然要让企业家作为调结构的主体,那么就要尽量压缩政府投资,增加企业投资。
价格体系合理,这样企业家就可按照价格体系的指引去调产业结构了。政府的投资什么、不投资什么,应该严格按政府的职能来确定。
第二个前提,政府要作为调结构的主体,政府官员要比企业家更懂市场,更关注市场。第三个前提,政府要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,就说明行政手段要比市场手段更有效。
第三,在一般竞争性行业,市场手段比行政手段有效吗?这也成立。李嘉图-巴罗等价定理说,今天的国债就是明天企业的税。